别让体育成为“时令蔬菜”
2025-09-10
本文转自:台州日报
谷尚辉
想增强身体协调性、想提高抵抗力、想在体育测试中拿高分……因各种原因,每到暑期,体育项目培训班报名人数陡增,培训班的等候区就成了家长们的“临时休息室”,他们或低头刷着手机,或互相交流学习心得,或闭目小憩。孩子们则在教练的带领指导下,参与各类相对应的训练项目。
这已经成为如今台州家庭暑期生活的一部分。
近年来,随着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推进,以及家长们健康意识的提高,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
参与体育训练当然是有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好事,也是“双减”成果的体现。
但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,需要平时坚持锻炼,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,为什么我们会看到“体育类培训班到了暑期特别抢手”的现象?
这一特殊现象,其根源在于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。在学业成绩占据主导地位的日常校园生活里,体育课程极易被挤向边缘,“缩水”或被挪用。体育老师“被生病”也时常被网友拿来调侃。
曾经我在校园采访时,问过一名小学生关于体育的问题,他是班里体育委员,自己平时都在坚持专项体育训练,但他很不适应这个角色,因为他带班级慢跑时,大多数同学都跟不上,他形容自己带圈的速度像“走路”。
当“体育中考”分值提升,体育成绩日益成为升学环节中一个可量化砝码,体育才骤然被推到舞台中央。
于是,暑期体育培训受到家长的追捧,这未尝不是一种“补偿性内卷”。
除了一些家长单纯想让孩子有点运动兴趣、强身健体外,很多人报校外体育培训班是与考试相关联,更多是担心在升学竞争中被“体育分差”落下半步。
体育不应是“时令蔬菜”,只在特定季节才被端上教育的餐桌,其价值在于日复一日坚持。
应促进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,让高质量的体育类培训机构深度参与校园体育教学计划,让优质的体能教育、专业的体育教育等,成为校园体育教育的有力补充。
只有当体育回归本质,那时运动场上每一次跳跃、每一次奔跑,才可能真正是为了增强体质与提升活力本身。